常見陶瓷名詞解釋 (釉藥)
國立師範大學教授 陳新上 2002'1/1
釉藥
陶瓷坯體上往往塗施一層薄薄之矽酸材料,在高溫之下熔解,形成玻璃質覆蓋在器表上,可以保護坯體,並使其美觀,稱為「釉藥」。
鉛釉
釉藥中以鉛料為主要熔劑者。常用之鉛料有稱為「光明丹」之鉛丹,或稱為「唐土」之鉛白,在臺灣還有使用廢蓄電池之鉛板,經過粉碎後代用者,也有以提煉金銀之副產品「爐底」為之者。鉛料熔點很低,約在750℃以上即可熔融,且燒成結果穩定,光澤良好,故在早期普遍使用。
樂燒釉
日治時期引進臺灣之低溫釉藥。基本釉藥材料為唐土、白玉、白繪土與日岡等。其中「唐土」為鹽基性碳酸鉛,即鉛白,「白玉」為一種熔塊,「白繪土」為一種日本白土,「日岡」為矽酸鹽類,其成分相當於硅石。熔融溫度大約在700-1200℃之間。
熔塊釉
熔塊(frit)為低溫助熔劑之一。主要成分為水溶性之材料,如鈉、鉀、硼以及鉛等,先在坩堝熔融後,傾入水中使其碎裂,粉碎後,即成,稱為熔塊,又稱玻料。以此為釉藥配料所成之釉稱為「熔塊釉」或稱「熟料釉」。
硼砂釉
硼砂是一種低溫的釉藥材料,以此為主要原料調配而成之釉藥稱為硼砂釉。加入氧化銅為著色劑後,可燒出綠釉,在臺灣常用於花缽之釉藥。
錳釉
二氧化錳原為黑色著色劑,一般陶瓷業者將其稱為「黑藥」,也有人直接依日文漢字而稱為「滿俺」。在臺灣早期曾直接將其加入泥漿後,作為釉藥用在陶器上。
玻璃釉
玻璃釉是以玻璃粉為主要熔劑之釉藥,原料來自玻璃瓶粉碎而成。太平洋戰爭期間,曾在各地窯場普遍使用。
灰釉
以植物燒過後之灰為主要釉藥材料者,是最原始之釉藥。由於草木灰中含有豐富的鈉、鉀、鈣、鎂、磷、鋁、矽等鹼金屬和鹼土金屬類物質,符合製釉所需。灰料經過水洗,除去鹼質與雜質之後,即可以作為釉藥的原料。臺灣所使用之灰料包括松木灰、相思樹灰、雜木灰、香茅灰、稻殼灰與稻草灰等。灰釉在苗栗與魚池使用得最普遍。
長石釉
長石釉是日治時期引進臺灣之新種釉藥,用於碗盤和瓷磚等中、高溫坯體上。長石釉之基本材料通常有長石、石英、黏土和碳酸鈣等,實際上使用之材料種類很多,釉面效果千變萬化。長石釉最早引進的地方為北投,其後在各地均有使用者,時至今日為最普遍應用之釉藥。
食鹽釉
在燒成過程最後階段,撒食鹽至窯內,食鹽分解成為鈉與氯離子,氯氣隨煙氣排出窯外,鈉離子則附著在坯體上成為釉藥。食鹽釉最常使用於陶管上。
銅紅釉
銅紅釉或稱「辰砂釉」。通常為長石釉,以氧化銅為著色劑,氧化錫為還原劑,在窯中以還原焰燒成。在燒成過程中,釉藥中的氧化銅被還原為氧化亞銅與膠質銅,使釉面呈現鮮紅色到紫紅色,變化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