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陶瓷名詞解釋 (窯爐)
國立師範大學教授 陳新上 2002'1/1
窯爐
陶瓷之燒成設備,陶瓷製作最後階段,坯體必須放入窯爐中以高溫燒成,使生坯轉變成為熟坯,而給予陶瓷必要之物理性質。窯爐大致都有燃燒室,以產生熱量;有窯室以放置坯體;有煙道與煙囪,以排出廢氣。
窯爐的分類法很多,依燒成火焰之走向不同,可分為直焰窯、橫焰窯、與倒焰窯;依所用燃料之不同,可分為薪柴窯、煤炭窯、重油窯、瓦斯窯、電窯等;依操作的連續性不同,可分為間歇式窯、半連續式窯與連續式窯等。
包仔窯
傳統窯爐之一,在大陸稱為「饅頭窯」,在臺灣則依其外觀稱為「包仔窯」或「龜仔窯」。在清代已經引入臺灣,專用於燒製磚瓦,也稱「瓦窯」。包仔窯在臺灣分布的地方很廣,幾乎各地都有包仔窯的使用。
包仔窯外觀呈長橢圓形,高度可達五公尺以上。有窯門可供裝窯與出窯,其後即為燃燒室,裝窯時,臨時以磚塊砌為擋火牆。其後方即為窯室,後面為窯牆,下方留有通火口,後面接煙囪。
蛇窯
蛇窯引進臺灣的歷史很早,在清朝時即隨著移民傳播而來。這種窯爐是中國南方生產陶瓷器主要使用的窯爐,在大陸稱為龍窯,到臺灣之後則稱為「蛇窯」。是臺灣早期陶業使用最普遍的窯爐,使用地區幾乎遍及全島。蛇窯由窯頭的燃燒室、窯身、以及窯尾的煙囪等三大部分組成,窯身外並護以土臺。通常依山而建,頭低尾高,外觀呈長條圓管形,全長可達百餘尺。
登窯
登窯於日治時期引進臺灣。在大陸又稱為「階級窯」或「串窯」;因其依地勢築窯,各窯室拾級而上,日本人稱為「登窯」;由於登窯有一間一間的窯室,故臺灣業者稱其為「目仔窯」,又稱為「坎仔窯」。主要用於燒製陶瓷與紅磚,苗栗為使用最普遍之地方。登窯通常選擇山坡地勢築窯,如建在平地時,則要把地基墊高成一斜坡,再行築窯。
目仔窯屬於半連續式的半倒焰窯爐,依山勢建築,由幾個窯室拾級而上,由七、八間到十五、六間都有,各窯室前後串連而成。前為燃燒室,後端有煙囪之設計。
四角窯
四角窯外觀呈四方形,又稱「角窯」,也稱為「四方窯」或「方窯」,因為以煤炭為主要燃料,所以也稱「煤炭窯」。這是一種倒焰式窯爐,燒成溫度比較高,主要用於燒製溫度比較高的碗盤、耐火磚、與瓷磚等。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引進臺灣,主要分布於北投、鶯歌等地。
錦窯
日治時期由日本引進,用於低溫釉上彩烤花之窯爐,又稱「烤花窯」。錦窯是一種小型之烙室窯(muffle
kiln)。在窯室內另砌圓筒形「烙室」,以裝置產品。烙室和窯室之間保持一定的空間,以供火焰通過。燒窯時,火焰進入窯室加熱。烙室之作用與匣缽相同,可以保護產品不直接接觸到火焰。
八卦窯
八卦窯為西式霍夫曼輪窯(Hoffmann Chamber
Kiln),為一種連續式窯爐。窯室為環狀隧道,狀如八卦形,故在臺灣稱為「八卦窯」。可依作業需要移動隔間。當一個窯室在燒成時,其他窯室可繼續裝窯或出窯作業,主要用於燒製紅磚。
隧道窯
一種長條形如隧道之連續式窯爐。全窯分為預熱帶、燒成帶、冷卻帶等三段,其下設有軌道,供臺車行進。坯體置於臺車上,以機械臂推進窯內,行駛於軌道上。臺車一部緊接一部,由預熱帶入窯,經燒成帶,至冷卻帶後出窯。可以循環操作,不必停火。
電窯
以電力為熱源之窯爐。陶瓷用之電窯通常以鎳、鉻、鐵、鋁、鈷等合金為發熱體。尚有用碳化矽發熱棒,或鉑、鎢、鉬等金屬絲作為發熱體者,用於1300℃以上高溫燒成。
瓦斯窯
以天然瓦斯或液化瓦斯為燃料之窯爐。
梭窯
閒歇式窯爐的一種。坯體通常分別裝在兩部臺車上,輪流進窯與出窯,故稱梭窯。
薪柴窯
以薪柴為燃料之窯爐,傳統之包仔窯、蛇窯與登窯屬之。現代陶藝工作者常築小型之薪柴窯從事陶藝創作。
柴窯
中國古代名窯之一,傳為五代後周世宗時期所燒之瓷器,因其姓柴故名,以「雨過天青」色之青瓷著稱於世。其窯址尚不可考,有人以吳越秘色瓷為柴窯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