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陶瓷名詞解釋 (轆轤)
國立師範大學教授 陳新上 2002'1/1
轆轤(wheel)
轆轤成形法之工具,又稱為「陶車」,「快輪」或「陶鈞」。構造上有一可旋轉之圓盤,轉動它時,可以在上面成形。傳統轆轤以人力轉動,現代轆轤則使用電力。在臺灣由於先後移民之影響,轆轤之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中式轆轤、日式轆轤與電動轆轤等。
中國式轆轤
中國式轆轤隨著早期的移民由福建引進臺灣。其轉盤直徑可達80公分左右,下接支軸,整個轆轤固定在地下,只有轉盤高出地平面。使用時,以腳踢動,使其旋轉,再進行拉坯作業。中國式轆轤因時代之演進,有木製骨架轆轤和鐵製骨架轆轤之分。
木製骨架轆轤
中國傳統轆轤其轉盤以木材作為骨架,並編以竹篾。上面塗布以山棕和黏土混合而成之棕土,經過拍打結實而成。由於結構很重,工作起來十分穩固。臺灣窯場都稱它為「柴構車」;又相對於日本式轆轤為「小車」,這種中式轆轤也被稱為「大車」。
鐵製骨架轆轤
日治時期由於機械工業之發展,傳統中式木製轆轤改用鐵條為骨架,並加裝軸承,以改進工作效率,成為鐵製骨架轆轤,業者稱為「鐵車」,因其加裝軸承,故又稱「珠仔車」;又因其最初為沙鹿人設計與生產,亦稱「沙鹿車」。
日本式轆轤
日本式轆轤在日治時期傳入臺灣。由於傳入者與傳入地區不同,而有手動轆轤、腳動轆轤與雙轆轤之區別。其構造原理和中國式轆轤相同,但形制較小,整體轆轤都置於地上,並可移動,故仍有其不同之處。由於日本式轆轤形制比中國式者小,通常只做較小件之產品,故業者往往稱其為「小車」。
日本式手動轆轤
日式手動轆轤是常滑地方製陶常用的成形工具。這種技術經由日本技師傳播於南投地區。日式的手動轆轤的外觀和中國式轆轤構造相似,其材質最初也用木料製作。
其主要結構為上部的轉盤和下部的支軸,皆為木製。轉盤面直徑約達60公分,邊緣四角各嵌有凹形瓷片,形成四個小洞,亦有不嵌瓷片,只留有小洞者。作業時,手握一木柄,插入小洞,快速轉動轆轤,再進行拉坯。這種手動轆轤後來也由木製改為鐵製,並加裝軸承。本地業者又將其稱為「手車」。
日本式腳動轆轤
日式腳動轆轤由日本技師傳入苗栗地區。日本式腳動轆轤的演進也經過早期的木製轆轤和晚期的鐵製轆轤兩個歷程。早期木製轆轤結構分為轉盤和軸心兩部分。轉盤有兩個上下盤面,下方圓盤可用腳踢,使轉盤旋轉;上方的盤面直徑達40公分左右,為成形之處,以雙手拉坯。工作時,師傅坐在椅子上,手腳並用,以雙腳踢動下方的轉盤,以帶動上面的轉盤,而在上方的轉盤拉坯成形。這種木製腳動轆轤後來改為鐵製,並加裝軸承。
電動轆轤
電動轆轤由傳統人力轆轤演進而來,以電動馬達為動力,旋轉轉盤。在日治晚期即引進臺灣,而在戰後才逐漸普遍使用。
大車
中國式的轆轤形體比較大,可用於製作比較大件的產品,故有人稱為「大車」,以別於日本式的「小車」。
小車
日本式轆轤形制比較小,只用於製作比較小件之產品,因此有人將其稱為「小車」,以別於中國式之「大車」。
日本式雙轆轤
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引進北投與南投地區,使用者較少。此種轆轤由兩部搭配成一組,固定在地上。二者之間,以皮帶相連接,以傳達動力。陶師使用一部,專心拉坯;助手使用另一部,以手工旋轉。當助手轉動其轆轤時,經由皮帶之帶動,而旋轉另一部轆轤,供陶師拉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