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各類藝術紛紛跨出藝術殿堂和生活結合之際,我們明白黏土才是最適合的媒材;讓作品從生活中開始,結合創作思考後,再重新回歸生活中! 陶藝直購 釉藥供應 陶藝訂製 陶藝教學 服務項目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註冊中心 |
台灣原住民的製陶法 2001'8/10 臺灣原住民族各族,除泰雅和賽夏族外,均持有陶器;鄒族、布農、阿美和雅美諸族且至晚近仍有陶器的製成,不過今日繼續製陶的,恐怕只有阿美和雅美二族了。 製陶的第一步驟是採泥。泥稱data?,灰黑色,因為貓公社的陶工不會調捏(temper)陶土,所以泥以略含沙粒者為佳,因為可以免於燒成龜裂。 泥採來以後,就要搗泥,稱mitevak,就是把泥放置在大型竹籩中,用舂穀的木杵搗它,製作十餘個陶壺所需的泥,需搗泥時間約二十分鐘。泥搗好後,通常要揀去泥中所含比較粗的沙礪,稱為mipilih,沙礪揀淨後即可供製作陶器之用。 製作陶器時,婦人們蹲踞在盛泥的竹籩的旁邊,把所需用的泥,取至身旁,先略捏勻(minih),即開始塑型(palelun)。 貓公的製陶法為塑捏法(moulding)而以墊拍修整。墊石(anvil)自河床選用徑約7cm之卵石為之,稱?arimoleh,拍板(paddle)作槳形,通常長25-30cm,闊5-8cm,厚1-3cm,稱sateteh;墊拍的動作稱mibuso?。陶器的塑捏,在製陶墊座上進行之,墊座稱lagah,亦陶製,作無底附圈足淺豆形,其大小通常口徑26-28cm,底徑12.5-13.5cm,高9-10cm,陶坯拍成後,用手濡水,把器面撫勻,稱milanol,這時亦可加捏上其他附屬部分,如甕壺的耳部,或祭器(dewas)的飾條等等。 這樣製坯即告完成。一個陶壺的製作,熟練的陶工,需約一小時;陶甗約需時一倍。 陶杯放在室內陰乾,通常為四、五天。乾後即可燒陶。 燒陶稱milboh,在溪埔或空曠地舉行。採集乾柴或茅枝,疊架成堆,陶坯放置堆上,其上又蓋覆以柴枝乾草,然後再蓋覆以穀殼,即可點火。 我們的製陶者sauma'是巫師,他在點火之前,先環柴堆用手作勢,狀如趕出惡魔,同時口中念念有詞,如此二次,即行點火。 火燃點後,又同樣做了一次。這種動作是要使燒成的陶器不會龜裂,以免前功盡棄。為了免於龜裂,製陶者在製作期間且應嚴守不得與丈夫同床的禁忌。 貓公社阿美族稱一般的陶器為kuren,製陶稱misakuren。 (本文引用 請與作者聯絡) |